close
 
這次去日本的第一站其實是仙台,早上七點多香草航空的飛機從桃園起飛,轉搭新幹線才三點就到仙台,突然覺得東北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遙遠。車站寄了行李,就在仙台市區閒晃,去了幾家查到的店,可惜沒什麼中意的東西,反倒覺得仙台市區讓人感覺很舒服,路很大條,但留了更多空間種樹,走著走著到了有名的定禪寺通,這條路宛如仙台的「仁愛路」,中央寬闊的人行道跟馬路兩旁整齊地種了四排業已參天的櫸木,整條馬路像是一帶長長的森林。爵士樂隊就在馬路中央的人行道演奏,排上數十張椅子就變成美好的露天音樂會,台北真應該學學。
 
 
美麗的定禪寺通
 
美麗的定禪寺通
 
 
 
 
定禪寺通上最有名的,就是伊東豊雄的代表作:仙台媒體中心。原本一直以為是電視台之類的大樓,應該是被中文的「媒體」兩個字誤導,去了才發現跟我們認知的「媒體」一點關係也沒有,其實就是個多功能的市民中心,裡面有圖書館、藝廊、多功能空間。日文名稱せんだいメディアテーク前半部是「仙台」故意寫平假名不寫漢字,後面法文mediatheque寫成片假名,代表「收納媒體的櫃子」,這種極盡假掰之能事的名字,果然很有日本人的風格。
 
 
 
整棟建築是個驚人的建築奇觀,七層樓的建築只用了13根鋼管支撐的柱子,每根柱子的造型、大小與排列都不一樣,或直或歪,形成一種任意而有機的美感,柱子既能支撐建築,也能包覆著電梯、樓梯或管線,隔著玻璃帷幕的外牆看起來彷彿水族箱裡的水草,營造出一種輕盈明亮的感覺。雖然近年來台灣也喜歡在公共建築上爭奇鬥豔,但相比這棟十五年前的建築,還是相形見絀。而四年前的311地震更像是建築身上輝煌的勳章,證明不只外觀新奇,在結構上也是無懈可擊。
 
 
 
 
 
在仙台必然要吃的就是牛舌,雖然牛舌這種東西在日本的燒肉店都能看到,但在仙台牛舌店就只賣烤牛舌,不烤其他東西。幾間有名的牛舌像是「利久」、「伊達」、「喜助」都在日本各地開分店,實在不需要大老遠飽到仙台吃,要吃就該吃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那種小店。「味 太助」號稱是仙台牛舌的創始店,初代店長佐野啓四郎從1949年就開始在仙台市區賣起牛舌,到後來蔚為風潮。味 太助在不起眼的稻荷小路裡面,看到下午四點還有人在排隊,我知道就吃這間準沒錯。烤牛舌確實好吃,恰如其分的嚼勁,牛肉油脂散發的些微焦香,一般燒肉店應該很難吃到敢切這麼厚又不會覺得太韌的牛舌。
 
 
很有日本味的稻荷小路
 
 
 
 
 
 
 
 
另一項仙台的名物是ずんだ餅,把甜甜的毛豆泥淋在麻糬上面,也因此衍生出各樣以毛豆泥做出的商品像是毛豆泥蛋糕捲、毛豆泥銅鑼燒、毛豆泥大福這類的東西,毛豆煮成甜的有種說不出的詭異,就像會在歐洲吃到味道很像綠豆的豆泥但它不是甜的一樣,衝擊了原本習慣的味覺邏輯,我個人還是喜歡台灣那種用八角醬油胡椒醃出來的毛豆。
 
 
 
 
仙台市區的西南邊是一座小森林,裡面是祭祀伊達政宗的瑞鳳殿,整個仙台城就是伊達政宗跟他的後代在大概四百年前建立的,獨眼龍的戰國名將成為像人又向神的存在,讓後世紀念也祭祀,也成為仙台市的代名詞,處處都要沾點伊達政宗的光,就像高知消費坂本龍馬那樣。瑞鳳殿的建築大多在戰火中損毀是後來重建的,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古蹟,但是可以想像當年蓋出來的應該就是這麼華麗,五顏六色的斗拱我覺得很有中國味啊~瑞鳳殿旁邊有個步道,走進去的樹林就像是黑澤明電影裡會出現的樹林,彷彿一回頭就會看到三船敏郎衝出來一樣。
 
 
 
 
 
 
 
距離市區比較遠的大崎八幡宮建築風格跟瑞鳳殿有點像,從平地走上山的參道走起來很舒服,但如果時間不夠,我認為沒有到非去不可的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