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一月到二月奧斯卡頒獎前夕,上映了好多好看的電影讓我一度擔心下半年到底該怎麼辦,說也奇怪,今年喜歡的電影幾乎集中在年初跟年尾上映,那今年五月到八月到底都放些什麼電影呢?今年幫TOP做了個排名,現在漸漸體會到電影的愛與不愛其實強烈牽涉到主觀的情感,可能只是裡面的一場戲,或是看電影那天心情好,都能成為左右電影在心中分數的關鍵,因此排名當然無關優劣,只是喜好的高下而已。原本心中留了一個TOP 10的位置給《鳥人》(Birdman),卻在金馬影展發生跑錯影廳的悲劇,只好留給明年了。今年台灣電影有點慘,沒有什麼稱得上傑作的作品,雖有新意力道卻總是差了點,據說明年台灣電影會很精彩,敬請期待。

 

 

10 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Relatos salvajes

只能說這又是一部被片商翻譯片名毀掉的一部好電影,片名聽起來就像是部無腦無聊的搞笑片,即使要代表阿根廷角逐奧斯卡,還是很難讓人提起興致去看。電影實際上比想像中的好看太多了,堪稱2014年最好笑的喜劇片,但是又不是那種低俗無腦的好笑,而是生活中許多莫名的巧合跟諷刺社會的黑色幽默,整部電影用六段獨立的片段組成,每段可以當成獨立的短片,合起來看又有共同的旨趣,電影網羅許多拉丁美洲優秀的大叔大媽,大家演技都很到位呢~電影裡每段丟出來的線最後也收得很漂亮,我尤其喜歡電影最後一段的結尾,彷彿在告訴我們說:原諒才是一切的救贖啊~說不定有機會入圍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9 控制 Gone Girl
 
 
大衛芬奇拍懸疑片的功力無庸置疑,但是《控制》似乎沒有那麼地大衛芬奇,雖然一樣有流暢的敘事跟優秀的電子音樂當配樂,個人的風格似乎收斂許多,前半段剪接剪得非常慢,也沒有太多攝影機運動,讓我一度以為在看丹尼斯·維勒弗(Denis Villeneuve)去年的《私法爭鋒》。
我想《控制》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電影進行到一半,突然剝奪了觀眾們的猜謎樂趣,讓我忍不住偷看一下時間發現電影還有一個小時才演完,這下電影到底該怎麼結束,反而成了最大的懸疑。電影最後一小時峰迴路轉,才發現這不是懸疑片,而是警世的愛情驚悚片啊~原著小說作者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親自操刀寫劇本,果然是女人才能寫出這麼細膩又可怕的故事,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另類蛇蠍美人的形象跟讓人不寒而慄的演技也成了整部電影最大的亮點。
 
 
 
8 冰毒
我猜趙德胤將會成為台灣未來電影的大師級人物,如果硬要把他算做台灣人的話...緬甸裔的趙德胤從高中就來台灣唸書,靠著打工拍短片參加比賽賺錢,才終於有機會拍了劇情長片。雖然人在台灣,但他關注的還是關於家鄉緬甸,或是身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他的第三部電影《冰毒》把場景拉到緬甸北部的貧窮農村,描述貧富差距下農村子弟難以掙脫的困境,電影雖然質樸,卻充滿力量,在快與慢的節奏之間掌握精準。台灣電影今年好像沒有任何一部讓我驚豔,反而是緬甸人在緬甸拍的電影,成了我今年華語片最愛的佳作。
 
 
 
 
7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La vie d'Adèle
去年拿到坎城金棕櫚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一直拖到今年二月才在台灣上映。把它當然是部同志電影來看實在浪費了這部電影,雖然故事講述女女之愛,但片中關於愛情的渴慕、沉醉與失落其實無關乎性別,愛情其中所要面對的差異、衝突甚至欺瞞又有和同異性戀之分呢?其實我個人沒有特別喜歡看同志電影,因為我覺得其中有些電影過度試圖討好或歌頌同性戀(前幾年國片不賣的時候台灣好像也拍了不少這種電影),這種粉飾太平與好萊塢的浪漫愛情片不管在功能上與思想上其實相去不遠,看多了實在沒啥意思。相比之下《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更多了真實與誠懇,這可能是看完會讓人陷入藍色好一陣子的電影,但也是部值得straight的人觀賞的上上之作。愛情電影要拍三小時不讓觀眾想睡覺不太容易,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做到了。
 
 
 
 
6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小的有幸在本片之前,就已經成為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小粉絲,《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可說是他登峰造極的集大成之作,延續他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對齊中線物體俯瞰、華麗的色彩,本片把場景拉到將近百年前虛構的歐洲飯店,描述手段高明八面玲瓏的飯店總管跟門房小弟亦師亦友的情誼,彷彿也是對於某種逝去的貴族情懷與兩次世界大戰前的歐陸風華的一種悼念。如果沒看過魏斯安德森,本片會是非常好的入門。
 
 
 
5 雲端情人Her
人有沒有可能跟Siri談戀愛?《雲端情人》所勾勒出來的近未來看起來似乎近在咫尺,當科技進步帶來更多方便的同時,卻沒辦法解決人類內心深處最根本的渴望。當電腦越來越有人性,人卻活得越來越像機器,那些除了愛情以外,對於人性、對於情感更哲學性的探討,才是《雲端情人》最精彩的地方,我們在愛情裡所期望擁有的,是無怨無悔的陪伴?是能看透心思了解一切需要的貼心?抑或是內心理想情人的投射?諷刺的是到頭來能同時符合這些條件的,恐怕就是擁有完美人工智慧的作業系統了。人明知理想情人的不可得,卻又前仆後繼地墜入情網,也難怪片子裡說「談戀愛是社會認可的精神錯亂」。《雲端情人》看似孤獨卻充滿溫暖,裡頭有種輕與柔,卻能不著痕跡地打中人心。
 
 
 
4 內布拉斯加 Nebraska
今年年初看《內布拉斯加》就預言他會是我今年的Top10,只好把它放進來了...沒有啦,他真的很好看,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nye)重複著他過去的議題--家庭跟旅程,只是這次從納帕山谷跟夏威夷拉到荒涼的北美大平原。一個有點老年癡呆的父親,誤信詐騙集團的中獎通知,說什麼也要橫跨幾百公里去內布拉斯加領獎,兒子明知老爸受騙,挨不過老爸的固執踏上一段荒謬的兌獎之旅。亞歷山大潘恩為我們示範了同樣是公路電影,同樣是父子親情,好的導演如何舊瓶新裝弄得感人至深卻又不落言詮,一場騙局反而意外成為兒子重新認識父親的契機,當我們以為我們很了解自己的親人時,卻可能從不知道他們所承受的、曾經歷的,是我們想都沒想過的;而當我們在一旁暗笑他們迂的時候,承載同樣血液的我們未來會不會也是這副模樣?
 
 

3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沒把《星際效應》放進來可能會人神共憤,諾蘭(Christopher Nolan)確實創造了一部精彩的硬派科幻電影,關於時間、關於太空冒險的電影何其之多,諾蘭找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方式將艱澀的宇宙學用很淺白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去年的《地心引力》講的是廣袤的太空中人類的渺小與無助,那《星際效應》講的就是在時間可以伸縮的廣義相對論世界裡,人類是如此的無助,巧合的是兩部電影都在最後又從頭肯定了「人」的價值,靠著信念與愛,人才能不那麼平凡。在電影形式上我覺得《地心引力》比《星際效應》有創意多了,當然如果不靠電腦,恐怕也很難做出《地心引力》十五分鐘一鏡到底那種神乎其技的鏡頭,《星際效應》一直讓我有在看《2001:太空漫遊》的錯覺,尤其太空船的鏡頭有點沒創意啊...
 
科幻的背後終究要回歸充滿人性的通俗劇才能打動觀眾,尤其父親離開但女兒賭氣不送行的那場戲,我覺得是整部電影最動人的一場戲。可惜父女情深在中後段被稀釋(安海瑟薇跟麥特戴蒙可能要負點責任),電影並沒有積聚力量在最後的重逢爆發,反而因為許多的線讓電影最後有種散掉的感覺。我覺得諾蘭對角色太多情了,如果我當編劇就會讓庫柏永遠困在五次元空間只能用書櫃跟女兒說話。當然《星際效應》無疑是部傑作,只是諾蘭的電影忍不住苛責一下,把《星際效應》捧為神作我覺得實在想太多,去看看《2001:太空漫遊》吧~那是五次元生物跟人類之間的差距。
 
 

2 醉鄉民謠 Inside Llewyn Davis
相對《星際效應》的恢宏,《醉鄉民謠》展示了一個小而簡單的故事如何在大師手筆下一樣精彩動人。片中描述民謠歌手Llewyn Davis雖有一副好歌喉卻是個標準的魯蛇,唱片賣不好,晚上沒房子住,連不小心把好友的女人肚子搞大也沒辦法負責。按照好萊塢公式他將在幾經波折後終於苦盡甘來,但是柯恩兄弟硬是不讓它變成一部俗濫的美國夢電影,縱使有副好歌喉,唱片也未必能賣,縱使才華洋溢,人脈不好也是四處碰壁,比起萬人擁戴的英雄,柯恩兄弟帶著柔情側寫了難成大器的魯蛇,讓我們看到時也命也,多少英雄好漢被淹沒在時間的滾滾洪流之中,平凡如我輩,又何須在世俗的成功框架下尋找自己的價值呢?
 
 
 

年少時 Boyhood

 

世上比導演更厲害的魔法師,恐怕就是「時間」了吧~理察·林克萊特(Richard Stuart Linklater)拍了十二年的《年少時代》讓演員跟著角色一起長大,組成一首青春的史詩。原本很擔心會不會最後變成流水帳般的家庭錄影帶,沒想到十二年每年拍一次的片段,居然可以剪接成這麼精彩的劇情片,三個小時的電影不敢說高潮迭起但是絕無冷場。片中主角梅森從6歲一直到上大學,這是一個人改變最大成長最多的時間,也是從認識自己懷疑自己到成為自己的人格發展過程。
《年少時代》精彩之處在於它像一面鏡子,總在電影裡不著邊際的閒聊中,讓我回想起自己人生的許多片段,透過每個人生階段切出的吉光片羽,我們彷彿跟著梅森重新長大了一次,看到當年自己的稚嫩懵懂彷徨迷惘。這才發現原來「我」所認知的「我」,是許多人在生命裡留下的雪泥鴻爪所形塑而成,有些人只是萍水相逢之後不曾聯絡,有些人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一件事卻影響了我們一生。電影也回頭影響了現實的世界,片中飾演梅森的Ellar Coltrane,現實生活中也決定成為一位演員。打破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理察·林克萊特跟時間一同施法,完成了2014年最精彩的魔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