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樂來越愛你
聲勢如日中天的《樂來越愛你》,我個人並沒有這麼熱愛,至少沒有像一眾「啦粉」那麼狂熱。電影當然是好看的,只是抱持著期待Damien Chazelle在《進擊的鼓手》的那種生猛,前半部顯得節奏拖沓,劇情似乎也像是老套的好萊塢神話,想不到後面竟倒吃甘蔗越來越好看,層層轉折跳脫了通俗愛情劇與老調的歌頌夢想,告訴你世事終究難兩全。電影最後在一個眼神間幻想與惆悵的交融,更是神來之筆。掙扎在愛與夢想,犧牲與成全,人生似乎只有選擇,而沒有答案。
 
熱愛爵士樂的Damien Chazelle在電影裡面爵士樂比較像是個被利用的工具,某種功能性存在的符號而已。對比好萊塢歌舞片黃金年代的朱玉在前,《樂來越愛你》只能致敬而難以超越,論歌舞Ryan Gosling跟Emma Stone實在無法像前人那般神乎其技,幸好他們真誠的表演,能讓人暫忘這是歌舞片的事實,依然被他們深深打動。尤其Emma Stone近年不斷有精彩的作品,她的演藝生涯也宛如劇中Mia的翻版,雖然我希望奧斯卡能把最佳女主角頒給伊莎貝雨蓓,但石頭姐看來已是勢在必得了。我也好希望奧斯卡把最佳歌曲頒給<Audition>,拜託別再<City of Star>了。
 
 
 
 
 

undefined

哭聲
今年的韓國電影中我獨鍾《哭聲》,披著懸疑驚悚片的外衣,當觀眾跟著劇情一步步踏入小鎮裡懸疑的連續殺人案,卻發現邪惡的源頭剪不斷,理還亂,孰惡孰善,誰說真話誰說謊,竟越來越分不清楚。當世間混沌,真相宛如羅生門,人們該相信什麼?
 
《哭聲》有趣之處在於導演羅泓軫非但沒有想給觀眾一個答案,甚至以混淆觀眾為樂,電影可以從宗教、從性、從殖民,甚至放下一切怪力亂神來解讀,似乎都言之成理,片中許多符號更加深了電影的寓意與曖昧性,或許人根本無法探究真理,端看你選擇相信什麼罷了。撇開解謎的樂趣,電影各環節的成熟也展現韓國電影的水準,尤其是日本人與巫師作法那段,透過交叉剪接營造出對立,彷彿兩人在鬥法,光這段精彩的剪接就已值回票價,也展示了剪接作為電影特有的工具如何操縱,甚至愚弄觀眾的認知。
 
 
 
 
 

undefined

同樣以剪接操弄觀眾的還有李相日改編吉田修一小說的《怒》,敘事錯落有致地穿梭於東京、沖繩、不知道哪裡的海邊小鎮三條線,三個突然踏入生命的陌生人,背著不為人知的過去,誰是傳說中的殺人魔,人又該如何彼此信任呢?一字排開驚人的全明星陣容是電影的另一賣點,明星們的精彩演出也不負其聲望,妻夫木聰、廣瀨鈴、宮崎葵三人尤其精湛。故事連結到現代人對於情感的渴求與其脆弱,三個不同場景也反映了日本當代社會的諸多問題,如同志的壓抑、沖繩美軍、派遣工等。當台灣整天跟著中國喊著IP(Intellectual Property),日本每年都有許多來自漫畫、小說的精彩文本為電影提供豐富的素材,同樣也有足夠強的電影產業將之轉化,成為能吸引觀眾的作品,對比台灣電影許多扁平、蒼白,彷彿與當代社會隔絕的劇本,實在讓人感嘆。
 
 
 
 
 

undefined

比海還深
看到「是枝裕和」四個字就可以選入Top 10了,與之前的《橫山家之味》遙遙呼應的《比海還深》找來原班人馬,雖然阿部寬飾演的主角名字一樣,卻換了個家庭,把同樣的主角放進不同的設定裡,就長出了不一樣的故事。同樣處理家庭與死亡,《比海還深》變得更加坦然而寬容,依然是是枝裕和情濃而戲淡的拿手好菜,隨著年紀漸長,人生似乎漸漸脫離了年少時的嚮往,不知不覺變成了不想成為的人。老班底演出依舊精彩,尤其是演媽媽的樹木希林那種演到根本看不出來在演戲的演技,可謂出神入化,不知不覺阿部寬也老了,已經52歲了,戲味更濃但帥氣不減啊。
 
 
 
 
 

undefined

七月與安生
還是忍不住把《七月與安生》選進來,身為一個男性,對於一名男性導演能拍出這樣的作品深感佩服,又沒有多數合拍片那種主旋律式的中國夢與令人不耐的文藝氣息,看似一齣老梗的三角戀,卻在後面峰迴路轉的結局中,層層解構,訴說青春、純愛以外,關於人生,關於成長,關於創作與真實間的辯證。兩位女主角精彩的演出自不待言,劇本也十分精彩,尤其對比安妮寶貝的原著,更佩服改編後結構的巧思與對白的洗練。如果去年乘著金馬獎的氣勢,我認為《七月與安生》在台灣票房應該破億都不是問題,受限於陸片配額的奇怪制度,2017也是上映無望,陳可辛虧大了。
 
 
 
 
 

undefined

我是布萊克
2016拿下坎城金棕櫚的《我是布萊克》在坎城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影評、影迷不認同頒獎結果,甚至揚言要把評審團主席George Miller的《瘋狂麥斯:憤怒道》的藍光拿去燒了,以解心頭之恨。許多人也認為這並不是80歲英國導演肯洛區(Ken Loach)最好的電影,但對比右派崛起的2016年,一路走來始終站在蛋的那方為底層發聲的肯洛區更顯珍貴。正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我是布萊克》不煽情,不炫技,也沒太多驚喜,簡單地說個故事卻能直指人心,這才是大師魅力所在。
 
追求效率、進步的全球化社會,鮮有機會停下腳步來看看,有誰落後了,沒跟上了。看電影時也讓我深自反省,透過攝影機,我很自然地認同了主角Daniel Blake的處境,但在現實生活的更多時候,我是那個中立冷血的官僚,自認為效率、明理,卻不知不覺喪失了對許多人的同理。看到一篇關於肯洛區的訪談讓我很感動,在此引述「一方面你要令觀眾能透過理解(understanding)和人性(humanity)去回應角色;另一面你也要他們了解到,他們不但從角色上分享到這種平實的人道精神,他們也從電影中看到一個整體,包括角色們的世界和時代背景。故此,我認為,更渴望觀眾能做到兩者兼備──既能被角色和故事觸動,又能把圍繞著角色的那些廣闊的社會問題和壓迫,都看得通透。」我覺得肯洛區的第二座金棕櫚拿得實至名歸。
​​​​​​​
 
 
 
 
 

undefined

45年
《45年》冷酷而尖銳,層層堆疊,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攪亂了將要慶祝結婚45週年的老夫妻,波瀾不興下的暗潮洶湧,更讓人不寒而慄。覺得無關緊要,不說也無傷大雅的秘密,像是大樓裡一根偷工減料的樑,一個不小心,就害得婚姻屋毀樓塌。奧斯卡欠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一座最佳女主角,她的表演連法令紋都有戲,一步步迷惘、壓抑、不甘、失落、憤怒的心境轉折,令人折服。
​​​​​​​
 
 
 
 
 

undefined

因為愛你
演員好,劇本好,攝影好,音樂好,美術好,雖然去年奧斯卡入圍六項全部落空,《因為愛你》不炫技,不煽情,甚至也沒什麼驚喜,但就是好看,除了片名翻得爛,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純真的百貨公司櫃姐Therese遇上了成熟世故的貴婦Carol,嚐到愛情的甜美,更有成長的苦澀。保守的50年代,Carol夾在女兒的監護權與禁忌的愛中,導演Todd Hyanes收起之前《遠離天堂》的批判力道,委婉地幽幽道出故事,時代越是無情,愛才顯得真了。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與魯妮瑪拉(Rooney Mara)演活了電影裡的兩個角色,我尤其喜歡後者細膩的表演,談吐、眼神的改變詮釋了Therese的成長。Carter Burwell的配樂也令人印象深刻,總在關鍵時刻畫龍點睛,原聲帶很值得收藏。
​​​​​​​
 
 
 
 
 
 

undefined

愛情未來
《愛情未來》像碗平凡的陽春麵,看似平淡如水,咀嚼起來卻有滋有味。昔日的鋼琴教師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轉行當哲學老師,若哲學要透過慎思來解答生命的困惑,當愛智者遇上了中年危機,又該如何自處?伊莎貝雨蓓一貫精湛而不浮誇的表演,將女老師的堅毅,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自信,對母親的愛與無奈,一個人在社會的各樣角色詮釋得絲絲入扣。去除太多濫情的、戲劇化的情節,在平實的生活細節與對話中,堆砌出電影的韻味,一直以為要發生師生戀,殊不知被中文片名騙了,原本法文的片名<L’avenir>就是「未來」,「愛情」大概是片商為了騙觀眾進戲院加的。理性不能保證幸福,面對未知的未來,身而為人,我們該怎麼更好地活? ​​​​​​​
 
 
 
 
 
 
 

undefined

年輕氣盛
Paolo Sorentino延續前作《絕美之城》的強烈視覺風格與音畫搭配,場景轉移到瑞士山上的高級度假村。以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飾演的老音樂家為中心,輻射出老老少少眾多角色,像是人生各階段的縮影,少年時看未來似乎近在咫尺,老年時看過去卻似遠在天邊。如果終究無法再年輕一次,長路將盡時,我們該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什麼?
 
《年輕氣盛》的精彩之處除了導演個人的風格與美妙的音樂外,我覺得最厲害的是天女散花講了很多角色,最後劇情收得起來,又沒落入老生常談,以英國女王邀請音樂家演出「簡單的歌」為主線,音樂家與導演兩位老人為對比,最後「簡單的歌」既解決了主線的衝突,更成為貫串全片宗旨的答案。形式高明,寓意深遠,讓人期待Paolo Sorentino之後的第三部長片。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