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所謂十年風水輪流轉,以前好萊塢曾經很流行拍基督教題材的電影,特別是Charlton Heston主演的《十誡》跟《賓漢》堪稱箇中經典。聖經故事已經很久沒受到青睞,卻在2014年突然蹦出三部,包含因為影集很受歡迎而製作電影版的《上帝之子》,Darren Aronofsky的《挪亞方舟》還有預計在聖誕節上映Ridley Scott的《出埃及記》,其中後兩者兩位導演已經是好萊塢當今大師級人物,為什麼大家會突然都來拍聖經故事呢?
 
 
同時身為一個電影迷與基督徒,內心很多複雜的想法在互相拉扯,發現同一部電影以不同角度來看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對於《上帝之子》是非常失望的(原本也沒太高的期望就是了),雖然電影以非常忠於聖經的角度改編成電影,很多台詞甚至直接照著聖經念,說穿了就是一部四福音複習影片。但以一部「電影」來說,這無異於導演的自我閹割,完全放棄電影身為一個以影像來敘事的媒材,只是流水帳式地把聖經情節套入,原原本本地將聖經的文本直接轉換,沒有對於基督教信仰更深的挖掘。也因為片長的限制又要塞入很多情節,很多場戲處理得有點粗糙。
 
 
像是彼得天亮前三次不認主,電影裡的時間只夠演一次不認主,又要忠於聖經內容耶穌還是得說「彼得你要三次不認我」,若是沒有讀過這段聖經的非基督徒,看到這裡肯定是一頭霧水,對一部電影來說這是非常隨便且不負責任的做法。或許這也跟部電影的定位有關,很明顯這是一部訂位給基督徒看的電影,當耶穌的故事一段段在電影出現,基督徒就會親切地想起:對欸~這段我記得,同時根據自己對於聖經的記憶腦補電影敘事的欠缺,卻忘了若以不熟悉耶穌故事的非基督徒來看,整部電影的敘事方式是多麼的斷裂甚至不知所云。很遺憾的基督徒對於這部電影的理解恐怕也只能停留在自爽階段,同時在Has Zimmer極其催情的音樂之下,在基督受難時不自覺地掉下一滴淚,但是一切還是停留在觀眾對於自身信仰理解的自我投射,電影本身完全無助於更深的信仰反省,甚至連耶穌道成肉身這個基督教的信仰核心都沒有太多觸碰。在電視上當電視劇播或是拿來主日學教學還可以,做成電影實在蹧蹋膠卷了。
 
 
同時,在《挪亞方舟》裡又看到另外一個極端。若單以聖經的創世紀來看,挪亞的故事是個平鋪直敘沒有太多戲劇衝突的故事,甚至挪亞自己的內心衝突聖經裡也沒有太多著磨。Darren Aronofsky對於聖經的內容做了很大的更動,尤其在挪亞的大兒子閃與二兒子含之間的衝突,同時增加Emma Watson飾演的Ila這個角色。無可避免的,挪亞方舟的的改編招來排山倒海的批評,在聖經裡被稱為義人的挪亞變成偏執的瘋子,兩個兒子像是精蟲沖腦的青少年,在路上撿到的蘿莉養成之後帶來家庭倫理悲劇,這種心中聖經故事的崩壞可能是很多基督徒把《挪亞方舟》罵翻的原因。
 
 
電影要做的不單純只是原始文本的影像化,而應該透過影像帶給觀眾有別於原始文本更深的內涵或是新的體悟,不然我們看書就好何必看電影,如果暫且拋開基督徒捍衛聖經原典的堅持,《挪亞方舟》這部電影倒讓我看到許多更深的東西。首先是是「信」,縱觀整部電影,上帝從未出現甚至連發出聲音也沒有,挪亞所領受到的啟示來自於夢,來自於生活上所發生的事,從頭到尾他未曾直接聽到上帝跟他說話,但他卻願意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完成方舟,靠的是對於上帝的信心。而在這樣堅守上帝啟示的信心底下,更加深了最後挪亞該不該殺死自己孫子那場戲的戲劇張力,這是骨肉之情與人類種族的延續對抗堅守上帝的道之間的衝突與掙扎。最後的結果你可以說這是挪亞對於上帝旨意的背叛,但我倒喜歡把它詮釋為:如果一切都是上帝在做主,這是上帝公義的審判以外,慈愛的展現,原本打算滅盡人類的上帝,最後決定重新給人類一個機會。在電影的最後,我看到上帝的慈悲憐憫。
 
 
挪亞方舟比想像中的還要難以入口,但是細細咀嚼卻發現頗有滋味,我不知道這樣的電影在神學上的立場到底正不正確,但我總認為電影帶給人們更多辯證與思考的空間,好過單一觀點的平鋪直敘或是說教式的洗腦,同一部電影,給一百個人拍會拍出完全不同的電影,給一百個人看,也會看到一百種不一樣的東西,這才是電影最美好也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聽說挪亞方舟裡面沒有用到任何動物,全部都是電腦動畫做的,現在電腦動畫的技術真是太驚人了。年底Ridley Scott的蝙蝠俠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又會拍成什麼樣子呢?真是令人好奇。
 
 
 
 
給個分數
上帝之子 (Son if God, 2014):中下
挪亞方舟(Noah, 2014) :上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